酷,不酷;曾经酷,现在不酷。自年开年以来,「酷」,「青年消费」,「亚文化」先后登上了众矢之的时装话题榜。但多少让人想起尼采曾经的批判,“历史的滥用压制了哲学的行动力”。结论——更准确的说是结论的缺失——往往粗糙,单薄而无建设性。这个专题想要证明的是:酷的照旧酷,生猛凌厉,但一次次复制只是一次次稀释。而想要传达的精神呢?「无辜出世,野蛮生长」。 Elsewhere:一个匈牙利男孩的中国独立时装杂志 年,有个名叫IstvanSzucs的匈牙利男孩离开大学,从布达佩斯飞到广州,做了三个月模特。不久之后,他连哄带骗地拉着朋友们做了本独立时尚杂志,中英双语,免费电子版,即将迎来第十二期。 杂志名叫《Elsewhere另个空间》。 它有什么特别之处? 来看看吧。 是什么把你带到了广州? 开始我是来中国做模特的,只打算待三个月。但到了临近回匈牙利的时候,我开始想,回去干嘛呢,真的知道自己要回国干什么吗?我发现自己就算回国也没什么具体打算,反而更想在中国尝试一番,于是继续做了段时间模特,并打算往时尚相关的创意方向发展。我到处看了看,发现中国当时的时装杂志都很典型,很大牌,所以就想做一本地下的,鲜活的时装杂志。我没有做市场调查,也不是那种依赖数据分析的人,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热情和眼光。当时不会中文,面对的也是完全不同的文化,但我知道这就是我想做的事。 开始做第一期的时候是最难的,因为我没有样本可以拿给大家看,只有脑袋里的想法,所以就得一个一个人地去游说。好在最终很幸运地和朋友们和合作完成了第一期,并借机认识了些有趣又志同道合的创意人士。在那之后,事情就容易了许多,因为我可以拿着样刊去和人谈了,也渐渐有人主动找上门来。一步一步,一刊一刊,累积而成。 对我来说,最棒的一部分在于我们并不是为了钱而做这些事,杂志是非营利的,所有参与都出于创作的自愿和热情。其实我也遇到了不少在意钱的人(尤其在大陆),上来就是句「所以预算是多少」或者是「我能拿多少钱」。这时我就会和他们说明白:「亲爱的,听好了,我给你的这个机会是钱买不来的,这个买不来的东西叫创作自由。??」其实创意人士一般很享受创作自由,作品对他们而言好比亲生小孩。 保持创作热情不是件简单的事。我常收到人们发来的消息,说:「Istvan,我做不下去了。」那有什么办法呢?我总不能两腿一蹬双手一甩就此不干吧,当然得坚持下去。杂志创作团队会变,有人加入,有人离开,也有人一直都在。给这个平台带来什么,从这个平台带走什么,都是个人的选择。我不能给人们发工资,但我能给他们打鸡血,和他们沟通,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赞美。 我仔细读了每一期的内容,你们真的采访了很多中国设计师,或者是和中国有渊源的设计师。 《Elsewhere》想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个桥梁。我们展示欧美的优秀设计,但更
|